第六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2016年7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合肥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主办,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历史教学》编辑部、《史学月刊》编辑部联合承办。
安徽大学校长程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施立业、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历史教学》主编杨莲霞、安徽省宣传部副部长郭强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围绕“近代报刊与区域社会(1919——1949)”的议题展开探讨,分两大会场同时进行,共计十四场的专题研讨,来自史学界和新闻学界的专家学者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对如何使学术会议办的有特色给出了独到的解释,即会议应该坚持开放的、跨学科的导向。不管是本次会议还是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都面临着新的转机,需要注意新媒体革命及其所带来的急速变化,从该意义上来说对报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研究历史必须要有新媒介的思维。晚清的报刊就是今天的新媒体,用重新认识的眼光来认识新媒体,在原有的基点上有所突破。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施立业研究员指出,新闻、社会和历史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中国报刊史,探究报刊业的发展与区域社会变迁的关系,增添新闻学的底蕴、开拓新闻学的视野、拓展社会学的领域,提升安徽学术的品质,扩大安徽学界的影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江沛教授认为,政治和媒体在中国关系密切,报刊和体制的关系也非常重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处在动荡阶段,国民党对媒体一方面适度开放舆论,另一方面却是一党专政,从骨子里控制舆论。在意识形态上先松后紧、松紧结合。江沛教授指出,国民党出于保护军事机密的考虑去限制舆论,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限共是始终如一的。
会议的最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孙玮和谢静汇报、分享了其研究团队最近五年所做的关于城市传播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信息可视化,大数据化的研究,凝练了五大关键词,来解读传播与城市的关系,试图提出城市传播在当前转型的新范式,展现了不同于传统研究的视野。并提出了可沟通城市的概念,从传播来理解城市以及具体评价体系、调查实施的方案,试图建立适合中国新闻传播学本土化的基本概念和框架。与会专家并就这一议题展开提问、发言与讨论。
此次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们从近代报刊与区域社会历史的变迁出发,融入新媒体的思维,探究现实社会问题,结合专业研究所长,通过会议研讨、学术讨论、专家评议等多种形式,多学科交叉研究近代报刊及其与社会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原文来自:http://ex.cssn.cn/xwcbx/xwcbx_xsqy/201607/t20160725_31342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