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开数字编辑职称评审 数字出版人有了新考场
“今年北京市首评数字编辑,你报名了吗?”“不光报名考试,还专门参加了培训班。”“虽没有参加过系统培训,这次考试也不一定抱着必过的想法,但希望考学结合,对于自己平常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有所提升。”近日,北京市数字编辑职称考试开始报名,不少编辑对此展开交流。2016年2月28日~3月2日,北京市继在去年年底向社会发布数字出版编辑职称评审工作后,开展了首次数字编辑初级和中级职称评审报名审核,并确定于2016年5月14日实施第一次以考代评。
“春风起,马蹄疾”,用这句话形容数字出版人员当前的心情最好不过。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的数字编辑职称考试,恰如一缕春风,为数十万数字出版人员带来了新盼头。
喜闻讯息:
网站编辑不再用“迂回战术”
“从国家给一部分新闻网站颁发记者证到北京的数字编辑可以参评职称,这都说明了国家对于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一种认可、肯定和鼓励。”天鹅阅读网编辑赵膺祚说。在北京市没有出台这样的职称评定规定之前,他只能参加传统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而这样的职称评定与他从事的工作内容并不十分契合。
实际上,很多网站编辑都采取这样的“迂回战术”进行“曲线救国”。“迄今为止,很多网络媒体依然没有获得采访权,也没有一个互联网编辑获得相应的职称。我们只有通过传统媒体的职称考评获得与实际工作并不完全匹配的职称证书。”某门户网站资深编辑西门吹草这样吐槽自己多年来所处的尴尬处境。为此,在门户网站混迹了八九年,十八般网络技能都已学会,他始终觉得自己缺少一种职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发展无空间,晋升无通道。”这让加强网络编辑能力素质培养,拓展网络编辑发展路径的呼声日渐强烈。
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和无奈。中国出版协会游戏工委副理事长王鸿冀分析指出,有些从事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的机构,在申请取得资质时,大多是传统出版编辑的证书,而这些编辑人员根本就不在电子或网络出版机构上岗工作。这种非正常情况,显然是应当改进的。
数字出版产品常常只有作者署名而没有责任编辑署名;转发转载的文章只有来源线索而没有编辑过程,一些文章甚至使用片面、夸张的语言来吸引眼球,鼓动和诱导网民的情绪……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当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编审环节缺失已成为业内共识,成为制约数字内容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如何与行业发展同步,规范数字编辑职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近年来的一大挑战和严峻课题。
试点背后:
历时4年探索路径
大学一毕业,许波就到知识产权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后转岗至该社的数字出版部门。6年传统图书编辑工作经历,让她已有中级职称,今年参评副高职称。在她看来,传统的图书编辑职称肯定要改,然而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数字出版是国内外出版业的大趋势,每位传统图书编辑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目前,游戏和动漫做得更火,而电子书的赢利模式还不是很清晰,她所从事的数字出版工作也正在探索中。“通过考试我了解了数字出版的整体架构、现状,也通过培训和考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数字出版方向。”许波说。
随着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编辑职称评定势在必行。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北京地区有传统图书出版出版单位253家,传统报纸、期刊出版单位3200家,互联网出版单位310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3688家,网络视听持证机构123家,属地网站约40万个。2015年北京的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占全国的1/4。虽然北京市已经形成了数十万数字编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规模,但之前数字内容产业缺乏规范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标准,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的职称晋升渠道,不利于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影响了学术技术交流、人才流动和职业发展。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人事处副调研员李超介绍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2011年年底,他们就开始积极探索数字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发放问卷、开展走访、组织座谈、举行论证、开展培训服务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研究和探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13年1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首次将“数字编辑”职称考评工作纳入全市职称评审序列,并向社会发布,得到了众多媒体、网站的关注,引起社会反响,许多业界专家和从业人员纷纷询问有关情况,表示期待数字编辑职称评审早日进行。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希望职称评审尽快实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领导对数字编辑职称评审工作给予了有力指导,为推进实施这项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将给全国新闻网站采编人员颁发记者采编证书纳入了统一管理后,数字传播产业从业人员要求在人才评价体系中被认同的呼声更加强烈,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加紧迫。应该说这项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搭建了一个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平台,必将有力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原文来自: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03/c40606-2816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