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谁在为凶手打掩护?

4月23日,在山西运城市绛县,一名叫张超凡的少年在网吧被同学殴打长达4小时,最后被活活打死。涉嫌打人的6名嫌疑人已经全部被控制,警方正在审讯中。5月6日,张超凡父母为他配冥婚下葬。十天后,下葬一事才出现在媒体上。
尽管网络上反应迅速而强烈,但此事的舆情并不会持续长久。从舆情热度图上分析,在事件被曝光后,曾短暂迅猛爆发。但在第二天就迅速降温,并长时间处于徘徊在低谷,基本上已经处于“遗忘状态”。直到近日曝出下葬新闻,才再次引爆舆论。
通观这起舆情事件,点状爆发现象极为明显,但由于缺乏更多维度的爆料导致后继乏力,即便央视介入报道也很难形成持续影响力。
从事件属性来看,此事虽然是件悲剧,但和近年来高发的校园凌辱、强奸甚至杀人等暴力事件都属于未成年犯罪。这在时下已经并非“新闻”,尽管不少人对此类犯罪现象出奇愤怒,但因为看不到大环境改善而开始产生无力感,继而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下降。
最重要的是,未成年犯罪事件还没有恶劣到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通过舆情大数据观察,今年屡次引发广泛社会影响的事件均涉及到社会公共安全,疫苗、毒地、和颐酒店以及百度等都是因为触及了公众内心的公共安全底线而迅速演变成标志性的社会事件。
由以上可以得出,山西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的悲剧将会像那些车祸惨剧新闻一样,成为一条新闻快餐,被迅速消费并很快寂灭。
截止目前,当地警方仍未公布处理结果。很多声音要求追究当事学校以及网吧的责任,指责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抱怨法制不够健全,这几乎成了每一件校园悲剧的“追责套路”。其实对于单一事件而言,这些正义的声音应该持续地追踪关注警方的处理结果,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一起这样的悲剧不会像那些车祸惨剧新闻一样成为新闻快餐,才能让那些凶手们得到应有的惩戒。
原文来自:http://www.xinhuapo.com/2016/0517/152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