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杨守法“被艾滋”十多年,哪里出了问题

命运和杨守法开了个残酷的玩笑。2004年6月,40岁的河南镇平县农民杨守法经普查,被县疾控中心确诊为艾滋病。用他的话说,从此,“自己无情地被甩进地狱,整日生活在如瘟神般被避讳、远离尘世的世界里”。后来,妻子与他离婚,子女随妻远去。镇平县卫生局2015年11月通报称,杨守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然而,半年过去,曾“生如死囚”的杨守法,仍未等到一个说法。(5月19日《北京晨报》)
一朝“被艾滋”,十年“生如死囚”。梳理杨守法的人生起落,2003年参加的那次健康普查无疑是一个关键点,命运在那一刻被“神奇”地改变了,2004年6月,他被镇平县疾控中心确诊为艾滋病。确诊前,他身体还很棒,每天装石子能装一车;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确诊后,“无情地被甩进地狱,整日生活在如瘟神般被避讳、远离尘世的世界里”,妻离子散,孑然一身。然而,2012年9月,杨守法到南阳市检查显示他并无艾滋病;2015年11月,镇平县卫生局通报杨守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结果已经明了,但生活无法回到过去,究竟哪里出了问题,让一个健康的村民为此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毫无疑问,2003年那次健康检查是肇因。当初,政府部门为了筛查艾滋病,出台了“哪个村筛查出超过20个,就设艾滋病治疗点,盖5间房,配医生、护士”的政策,但艾滋病治疗点是如何工作的却令人存疑。此后,县中医院、疾控中心等诸多医疗部门也未能全力履职,任凭“乌龙”越闹越大,每年例行的抽血检查,每年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发放,一切都“按部就班”。如果,当初的“乌龙”尚可归因于医疗条件有限,后来的例行性检查、系统性检查等却也都未能对这一错误予以纠正,恐怕更多的是责任心的阙如,折射出当地职能部门和医疗部门只管医疗效果、不问病情的“懒散”作风。
换一个角度来看,1992年左右,镇平县卖“黑血”的很多,许多村民因此感染艾滋病。而当地政府部门对艾滋病可以说是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设医疗点、开展艾滋病宣传等等。然而,这样做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从村民杨守法的遭遇恐怕能窥知一二,“如瘟神般被避讳”,“与亲戚朋友断掉来往,村里的红白喜事,也从不参加”,这说明了什么?在艾滋病高发地区,人们对艾滋的认识仍然荒芜,隐私权与配套的关爱措施等或许只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法律条文上,停留在年复一年的“艾滋病日”的宣传上。蜻蜓点水式的工作方式与无关痛痒的宣传,恐怕无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艾滋病。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2012年9月,杨守法到南阳市检查显示他并无艾滋病,此后两年他先后到多家医院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但直到2015年11月,镇平县卫生局才通报杨守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这三年时间,相关职能部门与医疗部门都做了什么,何以这么长的时间才发出了一份通报?既然相关职能部门与医疗部门都已承认了问题所在,补偿也就是理所当然,何以撂出“10万元都赔不到”和“不行的话可以起诉”的狠话?
从确诊到“正名”,十多年的光阴已然过去,“艾滋病患者”这顶“帽子”使得杨守法花光了积蓄,吃药吃坏了身体,改变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被艾滋”这么多年,相关部门不应该给一个说法吗?
原文来自:http://www.xinhuapo.com/2016/0520/172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