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电信诈骗重现,谁给了它以可趁之机?

近日,甘肃天水秦安县的乡村教师范银贵因被电信诈骗23万余元,上吊自杀,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他自杀的时候,身上仍穿着17年前结婚时,四姐给他做的一件灰白格子西服。这23万元是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节俭积攒下来的。原本他准备用这些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电信诈骗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范银贵不是第一个被诈骗夺命的受害者,很显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今年的1月5日,就有一位周口老头,为给儿子赚读书费而拿来做烧饼生意的一万元钱被诈骗,向警方和银行求救无果,悲愤又无奈的他最终在银行门口选择了上吊自杀。如今看了报道,心依然在抽搐。
可能,有些人会以为只要自己提高警惕,不轻信,不贪便宜,那么骗子就无从得手,但现实是电信诈骗花样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高超,令人防不胜防。那么,到底是哪些环节给了骗子以可趁之机呢?
个人信息倒卖现象严重
个人信息被泄露有很多途径,最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是网站,包括电商平台、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其次,是手机等个人信息终端上的APP;第三是汽车行业,如4S店和电信服务商;第四是类似电子邮箱、微信、QQ之类的通讯软件和房地产行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租房中介公司;第五是快递公司;第六是银行保险业;第七是医疗、教育、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业。
违规办理黑卡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公安机关在侦办案件中发现,通信运营商未能严格落实电话卡、手机卡和上网卡实名登记制度,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违规批量办理非实名电话卡、手机卡和上网卡的现象,造成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猖狂使用此类“黑卡”进行诈骗。
电信诈骗案破案难、破案率低下
电信诈骗发展至今,其犯罪技术手段与方法越来越多样,很多据点已经发展为境外作案,涉案资金通常在受害人转账以后极短时间之内就被转移出境并被分解成很多部分从不同境外银行的网点中分别提出,给案件破获带来了很大难度,破案率的低下客观上使得诈骗分子越来越猖獗。
银行的资金流动通道难以实施有效监测
据公安部门统计,2015年全国有222亿元从受害者账户流向诈骗犯罪分子的账户。由于实时支付只需要几分钟时间,钱一到账,诈骗犯罪团伙立刻将钱如“天女撒花”般打散并安排专人负责取现、套现,或通过洗钱、购买商品等形式“洗白”。当受害者发觉被骗后,钱已被取现,银行难以做到对每笔帐进行追踪,使已经被诈骗的钱更加难以追回。
为了不让自己的资金财产受到损失,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不给骗子任何可趁之机。
首先,即使遇到能够说出自己姓名、住址等个人相关信息的电话、短信也不要轻信,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核实,特别是冒充公检法进行调查、冒充航空公司进行退改签机票、冒充亲朋好友进行转账、冒充淘宝/商家客服进行退款,遇到此类电话基本为诈骗。
其次,陌生短信、邮件、社交工具中发来的链接不要轻易点击,陌生应用不要随便安装。
再次,手机上要安装安全软件,可以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诈骗短信,钓鱼拦截,木马程序。
最后,是不轻易将个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规的机构、网站中,网银账号、普通社交账号密码要区分,密码定期修改,谨防信息泄露进行盗刷。
原文来自:http://www.xinhuapo.com/2016/0522/184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