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网融合要由点带面
从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形态的那天起,报网融合就成了理论家热议的话题,经历了早期报网互动的自觉,到如今形势所迫的报网融合的自显,20多年过去了,报网融合仍然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想得多、做得少,探索得多、成功得少的印象。
“报网融合,一方面靠实践,另一方面靠时间。我们要积极地用实践换取时间,如果发展靠时间解决问题,我们将不断错失良机。”大公网总编辑韩红超这样说道。在他看来,新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困难和障碍还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既有思维意识层面的,也有操作方式方法层面的,不同的融合对象、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操盘者、不同的方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相同。这其中,内部因素是制约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而由此造成的沟通成本,或将是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成本。
那么,“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转型还是为了求生存?对传统媒体的转型人们往往有一种误区,因为新媒体是转型的唯一途径,似乎只要与新媒体沾边,就可以前进、就可以发展。事实上,如果放弃原有的核心优势,脱离现实基础,没有明晰的引领模式,即便发展新媒体,这样的转型也可能是空转,甚至是反转。可能会更加迅速地将传统媒体拖入无法运转的境地。”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史建华表示,人们常说互联网消灭了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沟通和协同的成本更低,使得未来变成了一个开放、协同、去中心化的模式。但互联网改变很多东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毕竟它不是万能的,它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在这样的时代,商业本质是要提供优质、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因此,当回答传媒产业新媒体如何赢利发展时,首先要考虑新媒体产品有没有做到连接和服务,有没有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用户体验。
谈及传统媒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北京互联天下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方兴东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搜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而是要激发他们对海洋的向往。”他认为,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使命感,要有基本的愿景。因为传统媒体融合不是为了脱贫,不是为了解困。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媒体融合中很少看到有多少人怀有这种激动人心的使命感。传统媒体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的使命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一使命,转型融合之路一定会因为各种因素和困难受到阻碍。
“当然,传统媒体转型最大的障碍在我看来不是体制问题,因为《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他们没有体制的问题也没有转型成功。因此,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传统媒体价值观、传统空间的价值观和网络空间的价值观怎样能够进一步融合,这其中,网络空间一定是主导的价值观。”方兴东强调,这个价值观是由于新的空间造成的,而不是我们主观造成的,新的空间观是基于媒体的物理特性发生的新改变,新的价值观是基于整个新媒体的文化,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软件,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哲学的。
对于怎样可以实现价值观的根本转变。方兴东认为,新媒体融合一定是单点突破,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投入的资金并不比互联网公司少,为什么没有人脱颖而出呢?因为没有做出自己的特点。因为传统媒体没有利用好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这个点没有做出来,面却做得很多。反观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大多是从一个点起步的,有了点以后才有做整个面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的传统媒体都是从面开始的,希望一夜之间可以快速发展起来,这是应该警醒的。
这个点又该怎么选择?“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这个点的大小有一个最基本的‘牙膏法则’,就是用户每天早晚需要用到你,这是进入主流和非主流的分界线。每一个媒体转型,我觉得一定要把这个点找出来,没有点要制造点,最好这个点是自身的优势,是自身的特长。”方兴东补充道。
“挑战无限,机遇无限,‘互联网+’的时代,产业界限打破后,形成了新的产业蓝海和新商业模式,这将是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新产品、新应用的不断涌现,如今的报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这也对报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革命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等不靠是前提,迎难而上是常态,因此,唯有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韩红超如是说。(记者 李雪昆)
原文来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04/21/c_134169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