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高校身份壁垒 注重绩效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
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985工程”、“211工程”相关文件。新华社记者6月28日获悉,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AA袁晨曦:取消称号能够促进大学进行自我提高。拿自己的称号吆喝招生,实则是一种误导,致使一些考生为了学校名号选择了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专业,如果没有名号区分,这种现象便不会发生。所以,取消985、211称号很有必要。
@高校教师:废除“985”、“211”之所以会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将高校分“三六九等”带来的不公平:一方面,“985”和“211”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经常可见“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的字样,很多人认为这种“名校”论调是一种“歧视”。
朱鸿民(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助理):不能使“双一流”计划成为“211”“985”计划的升级版,成为日后招生和“恶性”竞争的筹码,那样的话,不仅失去了“双一流”建设的初衷,还有可能再次遭遇盲目扩招办学、只问规模不问特色、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老问题。
高文(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关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争论焦点是评估体系,国际一流不是自己评的,而是国际认可,必须纳入国际通行的指标体系,如对国家的贡献、国际影响力、非本国籍教师的数量、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等。
原文来自: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6-06/29/c_129100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