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重提“下岗”: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
在中央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的当下。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1日18版金海观潮栏目刊发题为《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的观察文章指出,出清“僵尸企业”,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
该文指出,“僵尸企业”僵而不死,是由于依赖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非市场因素生存,市场机制似乎奈何不得。不费力气就能吃到“偏饭”,哪个企业还愿意在市场上打拼?
文章同时提到僵尸企业职工去向问题:对相关企业职工来说,万一下岗分流真“摊”到咱头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和包袱。如今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和国家财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妥善应对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五大重点任务中,去产能排在第一位。头炮如何打响?当务之急,是处置“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难以为继、濒临倒闭。企业沦落到这个地步,原因很复杂,有世界经济大环境的问题,有行业周期、产业布局问题,也有技术和内部管理等问题。但总体上看,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哪个企业发展得好,哪个企业生存不下去,是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优胜劣汰没商量。
按理说,“僵尸企业”应该没多少生存空间。然而,为什么劣的企业没有被淘汰,而且似乎活得挺滋润?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市场机制奈何不了。说来说去,还是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大包大揽导致要素配置扭曲,市场信号失灵。
“僵尸企业”并非个别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有它们的身影,已经成为国企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A股市场上也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长期亏损,但总能在退市的关口,有如神助般获得政府补贴而“保壳”成功。
不费力气就能吃到“偏饭”,哪个企业还愿意在市场上打拼?这些“僵尸企业”不但让财政资金打了水漂,还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土地厂房等宝贵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更严重的是,“僵尸企业”拖了经济调结构的后腿,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石”。
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需要注意的是,“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当然,政府补贴之类的“偏饭”,肯定是要撤掉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这意味着,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律制度,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企业生死,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兼并重组还是破产清算,都会涉及职工利益和人员安置,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一个人下岗失业,全家人都跟着揪心,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的生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但对社会托底政策则不能撒手不管。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并妥善安置职工,以减少对社会的冲击,降低经济社会风险。
对政府来说,最要紧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还要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给予下岗职工必要的创业支持,帮助失业人员能够顺利再就业。
对相关企业职工来说,万一下岗分流真“摊”到咱头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和包袱。如今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和国家财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妥善应对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且,迈过了这道坎,奔向全面小康的路就会越走越踏实,好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