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2015中国法治舆情关键词
2015年,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的第一年,也是中国法治建设亮点频出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良法善治从点滴开始,民生立法加快速度;打“老虎”拍“苍蝇”强化制度,法治反腐强势出击;宪法宣誓制度顺利通过,四十年后重启特赦……一部部法律的制定和通过,一项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推进,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蓝图,正成为现实。
中国法治进程步履铿锵,留下了许多社会广为关注的“法治头条”。根据网友关注并结合媒体评论选题,本报筛选出部分2015年度与法治有关的重大舆情话题,以期与读者共同回顾2015年度法治的声音与力量。
多部“史上最严”法律出台
2015年1月1日,“史上最严”环保法正式实施。
新修订的环保法加大了对企业违法的处罚力度,也增加了对行政监管部门的问责措施。这改变了过去一次性罚款的规定,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违法成本。此外,新法还罕见地规定了行政拘留的处罚措施,对污染违法者动用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
多年来,环境污染之所以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从环境执法的角度反思,一方面是因为环保法律缺乏刚性条款,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部门以及一些干部的监管失职,平时睁眼闭眼、出事高举轻放等现象并不少见,以致环保法律成了“稻草人”。
舆论认为,最强的执行,才能发挥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应有效力。净化生态环境,每个人都不是看客,大家都参与进来,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推动法律实施,“最严环保法”才会深入人心、实至名归。
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是大气污染防治法首次大修的鲜明特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被公认为是近年来中国环境违规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129条,涉及法律责任的条款有30条,具体的处罚行为和种类接近90种,大大提高了这部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舆论期望新版大气法能够真正成为管用有效的史上最严大气法,让大气法真正长出牙齿来,并让大气法的牙齿真正发挥威慑力。
除此之外,食品安全法、新广告法、《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等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的修订或实施,亦让无数老百姓(603883,股吧)为之点赞。
反腐逐渐制度化全面化
2015年第一个工作日,一只“老虎”应声落马,他就是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
随着京沪“首虎”的落马,十八大后的中国反腐实现了31省份“打虎”全覆盖。2015年,30余名省部级官员被查,8名省部级官员因违反八项规定被处理。这些“老虎”中,有全国两会闭幕当日被查的仇和与徐建一,也有在省级党政“一把手”任上落马的周本顺和苏树林,他们的落马让舆论直呼“反腐不循惯例、不设禁区”。
从数量上看,十八大至今的三年间,中央巡视组共分8轮对全国149个地区和单位进行了巡视,而2015年的被巡视单位就多达83家,2014去年的两倍、2013年的四倍。
从被巡视单位的选择来看,2015年,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实现了巡视全覆盖。此外,十八大后的巡视还在2015年首次将中共中央部门机构列为巡视点。
巡视“利剑”锋利之处体现在反腐的高效率。例如,巡视组进驻中石油半个月,中石油总经理廖永远被查;巡视组进驻证监会仅两周,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被查……“边巡视边落马”现象在2015年更频繁出现。
除了“打虎”与巡视,2015年的反腐还涉及到“第二战场”的海外追逃。
继2014年开展“猎狐”行动之后,2015年4月,中国启动“天网”行动,一个由中组部、最高检、公安部、央行等多部门共同编织的追逃大网迅速展开。
2015年4月,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公布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国家工作人员、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等的红色通缉令,反腐风暴的“国际版”再次升级。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天网”行动共追回外逃人员863人,其中从境外追回的是738人,追赃12亿元,在国内抓获偷潜回国人员125人(含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00人),首次实现追回人员超过外逃人员数量。
此外,多部党内廉政法规修订完成。2015年8月,历时两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公布。10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布。
舆论认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中国筑造权力之笼、构建反腐惩防体系的道路上,2015年无疑是一个关键年份,亦可谓中国反腐制度建设的“突破”之年。
健全纠防冤假错案长效机制
2014年11月20日,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2015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赵志红死刑,并认定其是“呼格案”真凶。
舆论认为,这既是对呼格吉勒图案为冤错案的进一步佐证,同时也是一种警示与启示,即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坚守“法治定力”。与此同时,司法机关着手复查存在疑点的聂树斌案。
舆论认为,刑事申诉案件复查工作中采用听证会形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并不多见,这是追求程序公正的积极探索。通过公开、透明的听证充分听取有关各方意见,本身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独立价值,彰显了司法的公正属性。
呼格案、聂树斌案的重审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震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司法部门健全纠防冤假错案长效机制的形成。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说:对错案的发生,我们深感自责,要求各级法院从中深刻汲取教训,进一步健全冤假错案的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表示:对冤假错案首先深刻反省自己,倒查追究批捕、起诉环节把关不严的责任,吸取沉痛教训,健全纠防冤假错案长效机制。
当“自责”“反省”“汲取教训”这些词语出现在最高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中,出席2015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点赞。
“奇葩证明”成法治舆情热词
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对“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证明表示,“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其实,类似“奇葩证明”并不少见,据媒体统计,仅自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后,一周来各地至少有28起“审批难”事件曝光,广泛涉及房管、社保、教育、公安、房产、计生、民政等15个政府部门。
舆论认为,“奇葩证明”的根本症结在于行政部门、办事机构搞官僚主义,是权力滥用的表现。根治证明过多过滥过奇问题,当务之急要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行政化,向来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顽疾,也是简政放权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大大小小的证明,都是权力的象征,每一次办证都彰显了权力的存在,想让部门简政放权无异于割肉。各级政府部门应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让民众看明白有多少证必须办、由谁负责办、具体怎么办、办不好谁担责等,根治办证多、办证难问题。
平邑成受舆论关注县城
要说2015年哪个县城非常受关注,非平邑莫属。
9月14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东崮社区强拆事件,造成一人死亡。事件发生后,15名主要责任人被抓捕归案,该镇相关领导被刑拘。临沂市官方认为这是一起因基层干部法纪观念淡薄、作风简单粗暴、强制拆迁引发的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侵害的恶劣事件。
11月19日,平邑县又发生强拆事件,八十多岁的王常聚夫妇凌晨被一伙人强行拖出自家屋外,随即房屋遭强拆。爆料视频显示,11月19日凌晨1点48分左右,一名男子和一辆小轿车出现在两栋平房前,随后该男子与其同伴一行6人将两位老人从平房内抬出,并乘小车离去。4分钟后,一辆挖掘机出现在视频中,并开始对平房进行挖掘,短短十余分钟内两栋平房被完全拆除。
12月25日,平邑县保太镇玉荣商贸公司石膏矿发生局部坍塌事故,当时共有29人正在作业。截至2016年1月3日,已有11人获救,1人遇难,仍有17人被困井下,其中13人失联、4人与救援人员联系较为畅通且生命体征较为平稳。
连续发生的恶性事件,尤其是两起舆论极为敏感的强拆事件,将平邑这样一个此前并不知名的县城推到舆论的风口。事实上,平邑只是近年来恶性拆迁事件的一个缩影。
舆论认为,暴力拆迁是个老问题,引发人员伤亡事件时有发生,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措施加以规范和制止。之所以还会发生,究其原因,既有一些地方官员发展观错位、权力失控等原因,也有部分开发者目无法纪、各种黑恶势力交织其中推波助澜。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法治手段,遏制暴力拆迁发生。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要高悬法治利剑,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保证拆迁依法依规有序进行,使暴力拆迁成为一条不敢碰触的“高压线”。
原文来自:http://news.hexun.com/2016-01-06/181620366.html